欢迎来到餐饮调研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展成效”专题新闻发布会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5-01-04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24年12月27日(星期五)15时举行“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展成效”专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雷正龙,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李筱翠,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姚强,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阚飙介绍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展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 煌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疾控局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新时代推动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疾控事业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发布会就《指导意见》实施一年来,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作介绍,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 雷正龙先生;

      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长 李筱翠女士;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 姚强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阚飙先生;

      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煌。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疾控事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事关疾控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疾控系统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守护人民健康为根本目标,全面实施《指导意见》,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取得了积极成效。这里,我想用4个字来简要概括。

      第一个字是“稳”,主要体现在体系改革上。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纵深推进各地机构改革。各省级疾控局全部完成组建,实现实体运行。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子,强化科研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市级、县级疾控机构和监督机构整合,促进专业技术支撑与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机衔接,进而实现“1+1>2”的改革效果。鼓励基层发扬首创精神,因地制宜落实改革要求,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功能完备、全社会参与的良好疾控工作格局。

      第二个字是“新”,主要体现在机制创新上。我们巩固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拓展到重大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创新“多病同防”机制,探索按呼吸道、消化道、虫媒等传播途径,分类优化“多病同防”的策略措施。比如,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展了“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探索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16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室全覆盖;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扩大到全国254个地市,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截至11月底,共遴选出约8700名专职疾控监督员和3.37万名兼职疾控监督员,进驻2.82万家医疗机构;启动了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探索预防、治疗、管理等一体化的防治服务新模式。

      第三个字是“强”,主要体现在能力提升上。我们着眼于“强优势、补短板”,在全系统开展“大练兵”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地方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预防接种等多项技能竞赛,全面提升了疾控队伍的专业能力。监测预警方面,聚焦“多渠道、全病种、智慧化”,推动监测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从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变。在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部署安装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这将有助于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从“被动报告”转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检验检测方面,指导推动各地积极开展疾控机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国有26个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疾控机构和传染病医院的实验室检测质量明显提升。应急处置方面,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达到25支,建成3380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打通了传染病专业应急队伍的“最后一公里”。举办“铸盾-2024”国家聚集性疫情应急演练,全国有3万多人线上线下参加或者观摩了演练,各地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各类传染病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升能力。监督执法方面,中央财政支持加强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装备和快检设备的配备;稳步推进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全国1488个试点县的25.4万家用人单位完成职业危害风险分类。

      第四个字是“活”,主要体现在人才科技一体推进上。人才“引、育、留、用”方面,发挥“头雁”效应,实施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在去年培养20名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基础上,今年把名额扩大到50名。推进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提质扩面,大力培养既懂临床、又懂预防、还懂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方面,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为抓手,推进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指导意见》落实落细,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记者:

      今年8月,国家疾控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指导意见》,该体系建设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 雷正龙:

      谢谢您的提问。《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新质生产力、数智赋能为动力,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拓展监测渠道。我们在优化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基础上,在1041所哨点医院开展新冠、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覆盖了所有地市和有代表性县区。同时,我们还选取其中部分哨点医院,开展多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目前由中国疾控中心每周向社会发布多病原监测结果,并进行健康提示。此外,我们还通过病媒生物、城市生活污水、全球传染病信息、社会舆情等多种监测渠道,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准确性。

      二是紧盯新发突发传染病。我们正在试点不明原因肺炎主动监测,完善后将逐步推广。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我们正在制定病原微生物报告目录,明确实验室报告程序和疾控机构进行核实处置的流程。这个实验室网络不仅包括疾控机构的实验室,还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实验室等。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2023年和2024年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其中北京、天津、湖北、浙江等省份已初步建成。为了实现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传染病相关数据的有效衔接,我们在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部署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截至目前,集成部署到位率达到71%,其中北京、天津、江苏、山东、湖北、重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部集成部署到位。同时,我们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了传染病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也请大家关注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做好自我防范,保护好个人和家人的健康。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气候变化是全球当前共同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请问从公共卫生角度如何指导做好气候变化风险防范,减少其带来的健康问题?谢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李筱翠:

      谢谢您的提问。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低温寒潮、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趋多趋强,对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今年9月,国家疾控局联合12个部门印发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提出了到203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健康十条”具体行动措施,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高度赞扬。其中,针对公众健康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重点落实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推动健康风险预报预警新技术,在公众健康干预中创新应用。目前,已有18家地方疾控中心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疾病风险预警,向重点人群推送健康提醒,推进多元化的公众健康服务。

      二是构建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促进多部门政策融合。探索建立以早期预警为先导,以“规划—监测—预警—评估—干预”为一体的跨部门合作平台,将健康理念融入到各层级、各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协同行动中。

      三是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卫生保障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加强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环境卫生等卫生应急和抗灾防灾的能力,强化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救治和心理干预。

      四是面向公众,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发布有针对性的极端天气健康防护指南,增强公众的风险防范,特别是自救的能力。

      五是教育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医疗卫生机构推进绿色低碳单位建设,营造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保护自身健康的良好环境。

      大家今天也感受到天气很寒冷,正值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提醒大家要及时、主动、积极关注寒冷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做好个人防护,防范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影响。

      谢谢。

      中新社记者:

      在遏制重大传染病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 雷正龙:

      谢谢您的提问。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防治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统筹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

      一是病毒性肝炎的人群感染水平持续下降。今年10月发布的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到5.86%,较上次调查下降了近20%。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到0.3%,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防控目标。甲肝、戊肝发病率处于低水平,现有丙肝病例数持续下降。

      二是艾滋病整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降低到2023年的1.3%。艾滋病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成功抑制率均超过95%,有效减少了疾病传播。

      三是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发现并治疗超过800万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发病率平均年递降率约为3%,同期全球的年平均递降率大约为1.5%;死亡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大家也知道,前不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下一步,我们将以规划为引领,加强部门协作、强化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减少重大传染病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

      谢谢大家。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着眼于儿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疾控部门有哪些进展和突出实践?谢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李筱翠:

      谢谢您的提问。针对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学生自我健康主体的“六位一体”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质。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儿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的增长趋势得到了一定缓解和控制。国家疾控局监测结果显示,近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高度近视的发展得到了遏制。我们的工作做法有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策略。我们出台了多项涉及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系列政策。今年专门发布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首次提出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的概念,构建三级公共卫生干预体系,为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细则。

      二是全面提升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控效果。健全监测评价与干预网络,实现区县全覆盖。在全国开展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积极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学生近视、超重肥胖公共卫生干预行动,指导学校落实综合防控措施。

      三是不断强化学校公共卫生监督检查。开展2024年学校、托育机构、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工作。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和常见病防控培训,联合有关部门实施近视矫正市场虚假宣传整治行动,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广泛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我们在官网和新媒体等平台,发布系列的科普健康传播作品,普及近视、超重肥胖等防控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学生及家长的健康素养。

      谢谢。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指导意见》实施一年来,浙江在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抓手?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 姚强:

      谢谢您的提问。浙江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体系重塑、能力提升、创新发展”三大抓手,推动我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公共卫生安全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疾控体系得到巩固完善。我们已经完成疾控体系改革重塑,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疾控局,11个地市、90个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实现了完全整合;在温州建设全国首批医防融合试点城市,疾控监督员制度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建成体制机制健全、医防相互融合的疾控体系。

      二是疾控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建成多点多源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平台,实现全省“一张网”,持续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累计培养流调专家633人;我省入选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省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建成173支1500余人的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实施“十百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国多项疾控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是疾控工作得到创新发展。完善多病同防模式,建设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先行区,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比如,今年成功处置了272起登革热输入疫情,基本做到首诊即确诊,未造成疫情扩散;实施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等民生实事工程,对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开展关怀治疗。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疾控工作部门联动和社会动员更加高效,疾病防控和监督执法更加协同,医防协作和医防融合更加深入。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我们在预防接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这些成效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哪些保障?谢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李筱翠:

      谢谢您的提问。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乃至消除甚至是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公共卫生和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影响较为广泛的举措之一。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已达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我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我们按照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统筹部署,持续优化免疫策略,采取的措施有几个方面:

      一是,因时因势调整免疫策略,筑牢人群免疫屏障。为了防范国外脊灰病毒输入和传播的风险,今年我们对2016年到2019年两次免疫程序调整期间仅接种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的儿童,开展了第二剂次脊灰灭活疫苗补种,共接种1320.62万人,为持续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进一步夯实了免疫基础。面对近年来百日咳防控形势的需要,积极推进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免疫策略调整,近期6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由3、4、5、18月龄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调整为2、4、6、18月龄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6周岁接种1剂次白破疫苗调整为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我们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小月龄婴儿和学龄儿童的免疫保护。

      二是,持续优化预防接种服务,落实利民惠民工程。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推动11省份启动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和应用试点,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将预防接种证纳入出生一件事办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完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地方积极探索跨地区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强化疾控系统内疫苗冷链全程电子追溯,健全完善预防接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监测管理。

      四是,推进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预防接种能力。2023年,我们印发了新版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今年,国家疾控局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预防接种技能竞赛,围绕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接种率调查、操作规范等,层层开展岗位大练兵,据统计全国共有20余万工作者参加,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的业务骨干。

      此外,根据疾病防控需要和疫苗需求,我们积极争取支持性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新型疫苗研发。下一步,国家疾控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免疫规划高质量发展。

      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刚才的介绍中提到11省份启动了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些具体做法和实践,是怎么做到惠民便民的?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 姚强: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浙江省在疾控领域持续推进数智应用服务,助推业务发展,惠及民生福祉。以预防接种为例,通过迭代升级免疫规划管理平台,实施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智慧接种门诊等措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让预防接种更舒心。我省推出全国首张电子预防接种证,统一全省电子签章,实现了在接种门诊取号、登记、接种、留观等全流程一证通用,突破了传统纸质接种证易破损、丢失等局限,并实现入学入托等场景的数据共享利用。目前,我省已经累计申领电子预防接种证520万张。

      二是让预防接种更安心。我省创新发布全国首张“七码合一”的疫苗“身份证”,推进疫苗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群众可通过“浙里办”App,查看自己接种的每一支疫苗从生产、流通到接种等环节的全要素信息,让接种更加安全透明。目前,我省2685家接种门诊的冷链设备全部实现自动温度监测,已生成1600余万张疫苗“身份证”。

      三是让预防接种更暖心。我省迭代升级智慧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创新推出“便民付”“刷脸认证”等新型服务模式,支持在预检登记台即可直接完成非免疫规划疫苗的费用支付,支持无需身份证件的接种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就是想让群众少跑路,让接种更加便捷。谢谢。

      健康报记者:

      入冬以来,多种传染病交织令人担忧,请问专家,当前疫情形势如何?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阚飙:

      谢谢您的提问。根据既往监测的传染病流行规律,冬春季是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诺如病毒胃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

      近期,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病原体所致感染的疫情走势有所不同:到医院就诊的、症状类似流感的患者中,流感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检出阳性率较高。其中,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近期上升趋势明显,进入了季节性流行期,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上升;鼻病毒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的主要感染人群是5~14岁儿童,其中我国北方省份的阳性率在下降,南方省份在今年秋冬季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我们注意到,近期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4岁组病例中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人偏肺病毒在14岁及以下病例中的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北方省份上升趋势更明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及其他一些呼吸道病原体,现在处于较低流行水平。预计今冬明春仍将呈现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叠加流行态势,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规模和强度比去年要低一些。

      此外,冬季也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引起聚集性疫情。根据全国监测结果,我国自9月份以来疫情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目前正处于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预计未来两个月,疫情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流行水平。这里也提醒大家,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

      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疾控方面的合作情况?未来有哪些合作计划?谢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 雷正龙:

      谢谢您的提问。香港、澳门发展与内地发展紧密相连,支持港澳特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应有之义。三地长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共同应对传染病疫情,充分体现了同胞血浓于水、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近几年,国家疾控局与港澳特区持续深化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三地建立了定期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分享法定传染病疫情等信息。今年9月,我们与香港、澳门特区签署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协调联动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术、培训和科研等方面的协作。

      二是深化交流互鉴。互派专家交流传染病防控领域工作进展,共同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比如,今年9月我们邀请港澳特区参加“铸盾-2024”应急演练,11月赴香港参加“天河石”演练,相互借鉴疫情应对经验,锻炼专业队伍,提升传染病疫情综合应对能力。同时,携手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我们选派人员参加香港赛马会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培养奖学金项目,香港也派员到中国疾控中心进修学习,深化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人员交流。

      三是加强科技合作。支持中国疾控中心牵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技术合作中心建设,联合实施传染病防控技术应用研究。鼓励港澳特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申报“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有效引导港澳科研力量更加深入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

      2025年元旦春节临近,请问专家,有哪些防护建议?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阚飙:

      谢谢您的提问。元旦、春节假期是大家期盼的欢乐团聚的日子,人员流动将大幅上升,聚会、聚餐等活动增加。而由于天气寒冷,大家多在室内活动,会增加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建议大家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健康出行。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或前往环境相对密闭、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老年人、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如确需前往,应科学佩戴口罩。

      第二,积极接种疫苗。建议公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人群,积极接种新冠、流感、肺炎球菌疫苗,以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风险。

      第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出行中,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勤洗手或用消毒纸巾擦手。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建议科学佩戴口罩。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充分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第四,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不喝生水、要选用卫生合格的饮用水或喝开水。处理加工食材时,要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贝类等海产品时,一定要煮熟煮透再食用;食用瓜果前要洗干净;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

      第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和病死禽。由于接触活禽和病死禽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所以尽量不要接触活禽、病死禽,而是在正规场所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

      第六,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尽可能居家休息,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就诊,注意科学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如发生诺如病毒感染,应注意采取隔离和相应的消毒措施。

      第七,注意假期境外旅行健康安全。对于假期有境外旅行计划的人员,应提前关注要去的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出入境做好个人健康申报,回国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最后,我还想提醒,冬季室内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或小型油、气发电机以及燃煤取暖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特别要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祝愿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和春节。谢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 煌 :

      好的,谢谢阚飙先生。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刚才4位嘉宾向大家介绍了《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一年来,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并回答了各位媒体朋友提出的问题。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xwfb/40859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