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餐饮调研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 餐饮服务 > 正文

    提前查分、花钱补录……防“高考诈骗”是考后第一课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消协 时间:2022-06-10

      又是一年高考季,在考生们忙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时,诈骗分子也跃跃欲试,忙着布置起了各种“陷阱”。为此,一些媒体和警方梳理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高考骗局”,希望能够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注意。

      针对高考来说,从考生走出高考考场,到走进大学校门,中间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设计成骗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网络电信诈骗,受害人损失的往往只是钱财,但对于“高考诈骗”,考生父母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财,还可能因此耽误孩子上学,误了孩子的前途,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所以,让防“高考诈骗”成为考后“第一课”,就显得很有必要。

      “提前查分”谨防木马

      比如高考结束十几二十天,就可以查询分数了,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提前查分网址,考生或家长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等相关信息。此外,不法分子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还可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等方式获得钱财,所以考生和家长千万不要轻信所谓的“提前查分”,即便要查分,也要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

      花钱“补录”都是骗局

      到了招录环节,“补录”骗局又开始兴风作浪。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高校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百分之百是诈骗。

      家长考生切莫偏听偏信

      “高考骗局”五花八门,但考生和家长要做到“以不变应万骗”,那就是不管是从哪里来的信息,都不要偏听偏信,不存在提前查分,也没有所谓的花钱购买录取名额,尤其是涉及到收费的各种信息,一定要通过正规官方的渠道去进行验证,包括孩子就读的学校或老师,以及当地的教育部门等,不贪便宜,不走捷径,多方求证,骗子的伎俩,自然就露了原形。

      此外,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此类防诈宣传,及时公布涉及查分、招录的相关权威信息,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据上游新闻)


    原文链接:http://www.bj315.org/xxyw/xfxw/202206/t20220610_3376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