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餐饮调研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 餐饮通讯 > 正文

    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实施地理标志促进工程 助力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作者:佚名 来源: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 时间:2021-09-01

      “内蒙古山药数后山,后山莜面数武川”“金圪蛋,银圪蛋,宝贝圪蛋山药蛋”“满园米相似,唯我香不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诸多地方特色产品,过去却一直“深在闺中”。要想让这些农副产品“走南闯北”,惠民富民,首先就得有“身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成为呼和浩特市富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件,地理标志产品(武川土豆、武川莜面、清水河小香米、毕克齐大葱)4件。“武川莜面”“清水河小米”等地标产品从产品升级为品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乘风破浪”的强力引擎。

      第一,强化培育,重“地标”基础夯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不断涌现,只是从普普通通的农副产品变为富农惠农“金蛋蛋”的第一步。“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地理标志的发展而言,“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帮钱帮物,不如培养一批好的致富带头人”,致富带头人是农村的能人,特别是在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中,离不开“头雁”的引领示范。一是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认真总结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和助力精准扶贫经验,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重点面向从事地理标志商标运用的经营者,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以扎实的举措让农民拥有过硬的本领,不仅自己要致富,还要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能人带头,致富不愁。通过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以新型农民为发力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运用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人才保障。

      第二,强化指导,重“地标”产业发展。以试点总结经验,以指导培训强化能力,共促特色产业发展。一是确定试点单位。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坚持“保护一个产品、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试点先行,目前已有2家单位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确定为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发挥引领,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加强培训指导。一方面,召开了地理标志专题培训会,培训会从地理标志的概念、内涵和起源,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工作发展现状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持有人、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地理标志产品协会及拟申请地理标志主体的负责人等进行培训指导。另一方面,采取入户指导方式,为重点培育主体提供“一对一”服务。指导相关主体从地理标志运用规范抓起,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品牌战略走出发展、运用和保护的新路子。“赛罕南瓜”是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商标之一,通过指导帮扶,由原来种植50多亩到今年的800多亩,100多户农户参加了合作社,每亩收益增加翻两番,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增产。

      第三,强化支持,重“地标”激励示范。2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地理标志产品,每一件都是惠民富民的“金蛋蛋”,都是塞外青城的“金字招牌”。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认真抓牢地理标志促进工程,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取得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注册的企业给予奖励。本着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统筹规范、加强监管、注重绩效的原则,支持全市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运用、保护等,推动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商标发展,2019年、2020年共奖励“和林格尔羊肉”、“和林格尔沙棘”、“呼和浩特羊绒”等8件地理标志商标400万元。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挖掘地理标志资源优势,帮助全市特色农产品突破粗放经营的产业桎梏,转变为精细管理的发展路线,将各具特色的“名优特稀”农副产品打造成呼和浩特市的“金字招牌”,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原文链接:http://amr.nmg.gov.cn/zw/jcdt/202108/t20210830_23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