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餐饮调研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 意见征求 > 正文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40号提案的答复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2-05-19

      是否同意公开:(是)

      办理结果:(A)

      冀卫提主字〔2022〕第39号

      王一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完善社区疫情防控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历来是我国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医药先后积极参与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流行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关于建立完善社区中医药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做到推动中医药早介入、早干预、全程参与、全面覆盖。2020年至今,全省2002例确诊病例、5818例无症状感染者中,中医药参与率分别为97.6%和99.8%,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中医药防控疫情的河北经验。一是及时组建中医药专家组。疫情暴发之初,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抽调呼吸、重症、中医等专家成立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等担任顾问,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高效协作的医疗救治工作机制。同时,单独组建了中医药防控工作专家组,研究制订中医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中药处方和诊疗方案,为全省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并指导各市、县成立了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定期组织培训,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预警作用,全省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规范设置了发热门诊,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了临时留观点,建立了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前往“三站一场”等疫情检测点,开展全天24小时体温检测,将预防窗口前移,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三是为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省卫生健康委先后制定6版具有河北特点的中医药防控方案,发布了2版常态化防控中医治未病指引,指导和推动中医药防控工作。同时,组织各级中医医院精心熬制中药预防汤剂,免费向密接、次密接人员、高危人群和高风险地区内经常出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发放,做到应服尽服、愿服尽服,大大减少了感染和发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主动作为,免费向辖区居民提供免费的中药预防汤剂,推广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为辖区居民筑起了护佑生命的健康屏障。四是大力支持石家庄以岭药业、神威药业、四川新绿色集团等中医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二、关于构建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平台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紧扣互联网与医疗卫生服务相互融合的有利形势,围绕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省级顶层谋划抓互通共享,市县和机构多方探索抓便民应用,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依托河北省中医院建设了河北省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试点联通了近60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在线学习、辅助开方、中药审方等信息化服务,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同质化的中医药服务。二是实施河北省中医药网络信息平台项目,建立了智慧国医堂惠民信息系统,社区居民通过手机登录,可以随时查询到自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住院、检查检验报告、用药处方等健康信息,实现对个人健康档案的实时管理。同时,享受预约挂号、名医检索、健康教育等线上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中医”技术建设了3家互联网中医医院,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快速提升整体中医诊疗水平和中医药服务效率。

      三、关于着力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多年来,省卫生健康委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优化中医医疗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可得性明显提升。一是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收费项目改革。将符合规定的中药制剂以及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1年,新增269种院内制剂及573种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中医诊疗项目由97项增至126项。逐步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中医医院的医保报销起付线比当地同级综合医院下浮一级,提高中医医院报销比例,适当降低门诊统筹起付标准,引导群众优先选择中医药服务。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自2014年以来,全面推广石家庄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经验做法,拨付中央资金2亿元,在全省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9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国医堂,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艾灸、刮痧、推拿、拔罐、康复理疗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三是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按照“省级培训师资、市级培训骨干、县级培训人员”模式,依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分层分类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让基层医务人员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截至2020年底,全省97.8%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至少10项中医适宜技术,71.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至少4项中医适宜技术。四是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组建了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团,每年举办活动千余场、受众逾百万人次。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国医话健康》养生微视频 200 余期,支持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频道开办《非常大中医》中医药科普节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传播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健康素养。

      四、关于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十三五”以来,省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分类施策、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通过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岗位)培训、县乡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跟师学习、外出进修等,提升现有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省卫生健康委每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工作,构建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体系。2021年遴选中医馆骨干人才200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50名,开展100名中医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二是通过农村订单培养、定向招录、返聘、中医药人员引进“绿色通道”、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等政策措施,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人才,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去年,我省共招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中医类别)56名,17名专长人员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类别执业(含助理)医师总数为1.2万人,分别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的19.7%%;45.6%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执业(含助理)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20%以上。三是全面启动全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工作,制定教学培训大纲,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确定37家培训基地,招收了万余名基层医务人员,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突出强调,要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河北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完善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但我省的社区疫情中医药防控服务体系中,仍存在基层中医药救治能力不强、中医药人员攻匮乏等问题和不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为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社区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健康河北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深入研究,积极会同相关部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进一步完善社区疫情防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高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现代化经济强省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

                          2022年5月7日

      领导签发:徐春芳

      联系人及电话:李磊,0311-66165517

      抄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jyta/388389.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