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餐饮调研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健康报]向新 向质 向未来

    作者:佚名 来源:江西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4-11-18

      

      南昌大学一附院象湖院区外景。

      

      担当作为南昌大学一附院领导班子履职尽责,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争分夺秒南昌大学一附院借助直升机完成危重患者转运。

      

      以文化人南昌大学一附院建设文化地标——“初心石”。

      八十五载,漫漫求索;八十五载,中流击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南昌大学一附院)交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29名的优异成绩单。作为江西省医疗卫生领域的“领头雁”,南昌大学一附院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以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内涵、以学科建设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以人才建设点燃医院持续发展引擎,写出了“向新”“向质”“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党建引领 汇聚发展合力

      如何推动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南昌大学一附院党委书记廖岚认为,要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作用,做到“党政协同”。

      发挥党建“指挥棒”作用。医院始终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各项事业实现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将党支部建到临床一线科室,启动“党建示范医院”建设,加大“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力度,让党员身份的科室主任兼任各支部书记,有力破解了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医院鼓励院内各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探索“党建﹢”工作思路,通过支部阵地建设、党务工作培训等措施,结合制定党建品牌创建规划、打造“党建标杆”系统建设工程等方式,全面提升基层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向心力。医院还积极推进“党建﹢学科建设”工作,党委班子成员定期到各学科开展查房和学科点评,为各学科建设对症开方;组织学科调研,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学科讲堂活动,邀请学科建设专家为医院学科建设出谋划策。

      医院通过书记和院长定期有效沟通、加强决策督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如在每月召开的医院运行质量调度会上,党政领导召集医务、财务、医保等相关科室,分析上月指标数据情况,找准问题及原因,并建立整改方案,跟进整改情况,形成问题督办闭环。

      抓好医德医风建设。医院建立了定期研究院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监督机制,着力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形成了医院对各类权力行使过程中的有效监督,旨在确保医院党风行风建设走在正确道路上。医院积极压实支部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创建党建、廉政教育活动品牌,将医德医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实际行动。医院在全省三甲医院中率先成立党校(干部培训中心),有效筑牢了医德医风向好的政治之魂和思想根基。

      该院已获得“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荣誉称号。重症医学科第二党支部同时获得“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与“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荣誉称号。

      文化铸魂 凝聚奋进力量

      “一家医院不管走多远,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能失掉自己的底色。”廖岚说道,南昌大学一附院前身是部队医院,建院85年来,医院赓续这一红色血脉,积淀形成了“忠诚本色、军人底色、江西特色”的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平台、文化作品及文化品牌,为医院文化传承及传播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文化“软实力”也转化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成为涵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近年来,医院在院内建成两大文化展览馆——文史馆和“大思政课”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展览馆,出版《生命》《健康》等系列文化丛书;推出医院特色卡通人物形象——“南家兄妹”南小东、南小象和“江一豚”,让具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打造了“南一印象”文创品牌,设计并制作了以“南家兄妹”和“江一豚”为主要视觉元素的手绘地图、形象盲盒、书签、保温杯等文创产品,将医院文化外化于“形”,助力医院文化传播。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在传承与发展中,南昌大学一附院还将医院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立足患者需求,打造人文关怀新高地。为统筹全院文化工作,医院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成功打造了4张文化名片。一是建设可视化文化环境。医院在象湖院区主干道建设了文化主题道路,融“文化”于“绿化”,融“文化”于“景观”,建成户外景观园林和文化主题庭院,为患者打造了温馨的就医环境,实现了院内景致的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二是打造“橙心助老”志愿服务品牌。自2018年起,为改善老年患者就医体验,畅通老年患者诊疗流程,医院立足老年患者需求,积极开展“橙心助老”系列服务行动,通过搭建助老“绿色通道”、设置老年患者智慧门诊服务驿站、打造老年患者“一站式”诊疗中心、提供老年患者专窗服务、优化院内自助机适老化功能等方式,切实方便了老年患者就医。自“橙心助老”系列服务行动开展以来,医院共服务老年患者约100万人次,患者满意度提升10.04%。如今,医院的“橙心助老”模式也逐步向省内20余家医院及6家康养机构进行推广。三是设立医疗救助与健康促进基金会。作为江西医疗界首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其已资助20余名患者。四是成立“龚全珍工作室”。该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现已成为医院融合党员教育、健康科普、优质服务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学科筑基 打造医疗高地

      作为拥有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省级龙头医院,南昌大学一附院肩负着创新引领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任。一方面,作为依托医院积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进了国家一流医疗资源,为全省人民提供高水平服务,先后获批成为全国“呼吸系统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另一方面,医院着力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入基层,助力实现本省群众“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并吸引越来越多外地患者来赣就医。

      面对学科建设评估体系不健全、学科分层分类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南昌大学一附院单独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明确由党委书记直接分管,统筹推进医院学科建设工作。

      以管理为抓手,提升学科建设质效。医院编制学科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草拟了包括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攀峰项目管理办法在内的多份文件,提出“学科要实现分层分类管理”的工作目标。一方面,医院构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搭建学科评估信息系统,启动学科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科主任评聘(考核)、专科资源配置、科室绩效考核等工作挂钩;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并结合院内学科攀峰和技术攀峰计划,对相关项目的推进及新技术应用进行资助,进一步打造学科“高峰”,优化学科“金字塔”体系。此外,医院还成立学科集群和专病中心,旨在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全院诊疗能力的整体提升,如实体化运行乳腺专病中心,使患者就诊便利度大大提升。

      以科技为动力,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医院持续完善创新管理制度,构建了科研服务管理、共享科研平台、开放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辅导、科技项目培育、科技成果奖励六大支撑体系,精心谋划各级各类重点重大项目,分类分层培育科研项目,以解决临床科学问题为主线,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持续健全博士后管理体系和流程,推进P3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动物实验室、医学大数据中心和临床研究指导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旨在提升院内公共平台服务能力。瞄准医学科技前沿领域,明确科研攻关任务,实施高水平科技项目培育计划,积极做好科技项目申报与内涵服务,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内涵服务、项目培育、过程监督、考核评价、奖励激励及支撑体系;努力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引导临床学科、科研团队与高校和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助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及转化。

      医院还以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积极探索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等优质资源,针对“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近3年来,医院在科技项目申请和立项、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2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24项;获批江西省医疗领域首个政府支持科研经费过千万元的“揭榜挂帅”项目;获批“十四五”期间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医院还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2项。

      引才育才 点燃发展引擎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昌大学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肿瘤病理学专家李建明于2023年回到了江西,加入了南昌大学一附院。正是医院的引才战略吸引了这位国际顶尖人才,他的回归是“赣籍医学人才回归工程”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南昌大学一附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发展战略,深化医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全周期人才引育,加快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出“用好‘60后’,支持‘70后’,扶持‘80后’,培育‘90后’和‘00后’”的人才工作方针,鼓励院内人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引进高素质人才。医院创新引才机制,深入实施“三结合(广泛引才与重点引才相结合、大师引进与团队引进相结合、全职引进与双引双聘相结合)”和“两个回归(赣籍医学人才回归、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策略,旨在“引凤筑巢”、以才育才,让高层次人才引领全院人才队伍发展。目前,医院已拥有5位国家级人才和2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

      实施精细化人才培养。医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给予高层次人才管理人、财、物的自主权,为其配备优质团队、制定人才发展目标、规划人才成长路径,努力实现大师育才、以才育才。医院还制定了人才选出机制,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构建了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医院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扬帆工程”,对院内在临床和科研领域表现出创新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好苗子”给予政策、资金、职称等全方位支持,并设立了领军人才、菁英人才、骨干人才和青苗人才4个人才类别,形成科学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医院以人才项目为抓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积极协助人才项目申报,通过项目催化促进人才成果产出。

      作为一家教学医院,南昌大学一附院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从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操作技能娴熟、医德品质高尚3个培养质量标准着手,实施“一附教师提升工程”“一附教学标准化工程”和“一临学子强基工程”,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四个具备”“六大能力”的医学人才。

      瞄准“三向” 实现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南昌大学一附院作为江西省的头部医院,肩负着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任。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医院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廖岚认为,医院未来的发展要瞄准“三向”,即“向新”“向质”“向未来”。

      医院发展需要“向新”。廖岚表示,“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开启“向新”征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可为医院管理注入新活力。该院在“向新”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尝试。医院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三位一体”模式,打造了“智慧医院”,有效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建设的“智慧病房”拥有自动调整高度和角度的智能床位以及自动记录药品使用情况的智能药柜和能完成智能宣教的机器人。医院还积极探索5G技术在院前急救、远程会诊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筑了智能化全场景、全要素、全周期连续性的健康服务。

      医院发展需要“向质”。廖岚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质”,是“质量”的“质”,是“品质”的质。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公立医院“向质”转型势在必行。医院要通过管理创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诊疗效率,确保医疗质量安全,让患者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发展需要“向未来”。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与布局。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未来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下,构建智慧医院生态,促进医疗资源共享与协同,加强医防融合,进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同时,医院也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廖岚表示,只要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就能够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共同创造医院的美好未来。

      (记者张健整理)

      图片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


    原文链接:http://hc.jiangxi.gov.cn/art/2024/10/18/art_38023_50365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