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共话中医药守正创新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3-07-09
近日,庆祝广东省中医院建院9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据了解,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唯一获批的中医类全国重点实验室,本次论坛是该实验室成立后的首次公开活动。会上,多位院士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把脉开方。
用标准制订引领发展
“必须紧紧抓住中药资源、中药质量、临床疗效,梳理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说,中药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我国中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野生中药材供不应求。所以,从野生到家种是一条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医大师张伯礼表示,解决好盲目引种、粗放种植,以及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偏施和滥施所导致的农残重金属超标等中药材质量问题,是有待破解的难题。
“所以,我们提出无公害中药材的口号。”张伯礼说,目前我国正推进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2018年,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提出优质药材“三无一全”(无硫加工、无黄曲霉素污染、无公害,全过程可追溯)品牌及标准。当前,“三无一全”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500万亩,药材品种超过90个,占目前市场销售量的1/3。10年来,全国中药材及饮片抽查合格率从64%提高至98.4%。
以人参为例,张伯礼说,通过土壤复合改良、优化人参施肥追肥、制定并发布人参药材无公害质量标准等,已建立起无公害精细栽培的“中国模式”。
制订标准是引领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至今已通过9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但还远远不够。”张伯礼表示,根据《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建立研究平台及评价体系
“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学体系尚未成熟。”陈凯先表示,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中医药研究平台体系不可或缺。
陈凯先认为,在中医药典籍和名家经验的整理、挖掘、研究方面,需要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大量检索、比较、归纳和分析;在中医诊断方面,望闻问切涉及大量数值、图像等信息,其与人的状态、疾病等存在复杂的因果或相关关系;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方面,涉及众多理、法、方、药之间复杂且非线性的判断和决策;在新药研发方面,大量个体化疗效数据处理成为临床研究发展的难题。
“要重视采用新技术改变中医药研究的面貌。”在陈凯先看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中医药研究平台体系,具备中药样品成分或组分的分离、纯化、药理活性测试等功能,能解决传统中药研究和手工操作效率低、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
“中医学的文化背景、理论体系等有自身的特点,用另一个学科系统的标准方法来评估中医学,很难得出客观结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表示,要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规律和科学要求的现代中医评价体系,包括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未病评价、中医药科研成果及人才评价3个体系。以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为例,中医的“病”和“证”已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应对标国际标准设计、国际通用指标、高级别循证证据等,在科学评价基本疗效的同时规范疗效评价的表述,为中医疗效提供评价基础。
王琦说,中医自古重视疗效评价,但评价多为主观化、定性化、个性化的表述,在客观化、定量化和规范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中医药现代化在疗效评价领域也需要着重发力。
注重中西结合守正创新
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价值得到证实。“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陈凯先说。
据了解,由王琦牵头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的战略研究”,为解决新发传染病防控处于被动状态、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等难题,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防控体系提供了支撑。
在王琦看来,中医在疾病防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能通过四诊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而且能进行整体调理干预。王琦认为,应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器械的基础前沿研究,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智慧检测技术发展,制订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规划,做好科学顶层设计,以掌握预警主动权。
“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张伯礼表示。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39698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